欧盟委员会于2018年底发布了2050年零净碳排放量计划,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将净碳排放量降至零。
中国的恢复形势中国早于其他国家解除封锁措施,经济活动从二月下旬已开始逐步恢复。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是在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时期做出的预测。

建筑行业在封城期间,由于供应链中断和工人短缺,一些国家的建筑项目突然停工。预计该地区2020年钢铁需求将大幅下降,2021年仅会出现微弱复苏。尽管消费和服务行业是本轮衰退的主力军,但消费支出低迷、劳动力市场恶化以及信心崩塌导致经济出现混乱,正在推动用钢行业的普遍下滑。预计对造船业造成的打击最为沉重,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将使建筑活动收缩幅度有所下降。然而,如果全球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复苏的影响更为深远,政府有可能需要进一步提振经济,这意味着钢铁需求存在上行的可能。
预计中央政府不会像2009年那样再次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因为这可能不利于政府继续实现经济再平衡的愿望。2020年,汽车行业的销售额预计将在过去两年的基础上再减少20%。在经济增长目标分析以外,课题还展望提出了十四五经济发展的以下目标:5.2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壮大。
缺少全面和长远考虑的综合规划指导,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房屋体系等,都是从各城市自身的短期需求出发,导致600多个城市以上诸方面的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显著。生态环保工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有重大改善。3.2城镇化将从补课型发展时期进入为现代化长远目标全面奠基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的城镇化活动,总体是补课性质,以解决当时最紧迫需求为目标的短平快模式。加快构建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水平自贸区网络,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谈判和区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实质推动中美和中欧等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切实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进程。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预计将创造出很多具有中国特点的新的企业、产业和经济形态。统筹考虑我国国土资源环境条件,根据现代化未来和中华民族长远繁荣兴旺需要和可能的国情条件,编制全国城镇长远规划(主要明确远期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公益性长远能力建设目标)已经具备可行性。

十四五期间的改革所推动的体制机制变化,会更多的在法律体系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层面表现出来和巩固下来。综上,可以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巨大,如果能充分激发经济活力和释放增长空间,当前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可在8%以上。3.6人口老龄化持续深化,对供需两方面形成增长挑战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7年持续下降,累计减少2600余万人。十四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还将继续增加,老年化程度还将继续提高。
在已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城镇化,重点要突破城镇承载能力不足的瓶颈。受上述因素影响,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大幅下降,导致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但实际情况是,随着经济增速向6%以下水平滑落,企业的效益情况明显恶化,就业压力增大,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困难普遍加大,银企间的债务关系趋向恶化。十四五期间应该根据我国基本民生和各个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尽可能实现生态环保要求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确定好生态环保的相关指标。
由此会创新出多种新的企业、产业和经济形态。要有充分估计和周密准备,十四五期间,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通过中国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逐步增强主动权。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合理增长区间在7.5-8.5%,年均经济增长率在8%左右,较十三五期间的平均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6.3坚持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强化服务减轻负担是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迫切需要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商品质量抽查的投入,广泛采用互联网等新手段全面高效公开商品质量信息,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引导市场上的优质优价,发挥我国巨大市场规模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雨污分流和污泥无害化处置,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等方面的重大工程项目等。城市长远发展规划指导下的城市布局调整,会使建房和交通通行所需要的城市土地空间持续扩大。由此带来的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对企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等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努力,将形成严重困扰和冲击。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6%,照此速率,再有9年,我国城镇化率就能够达到70%。
这些都对十四五期间的改革攻艰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一、中国仍然处于城镇化的中前期阶段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巨大成就,并不是判断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的依据。
受生态环保工作的一刀切,一些工业制造业行业的生产受到一定影响。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由服务大国向服务强国迈进。
随着多数产品,特别是轻工业和重化工业的需求量进入平台期,不少行业需求增长缓慢,并相应抑制投资扩张,房地产市场趋于平衡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收窄等因素,将使投资需求增长趋缓。要以控煤、控油为重要抓手,引导各地加快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从源头降低污染物排放,降低温室气体减排。
中国经济现代化,也是在核心技术方面从追赶到超越的过程,技术创新将始终保持活跃状态。宏观领域需要推动经济结构动态优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深刻转型,我国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立并完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坚决维护世贸组织在多边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
改革开放后,在放开搞活的大环境下,中国城镇化必然会经历一个快速补课型的发展阶段。这一需求紧缩导致的经济增速下降,不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已经大幅度下降。
解决仍然突出的就业压力,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全国地级以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有望全面实现达标(国家二级标准),大城市的臭氧污染要得到明显改善。
围绕债券发行,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评级、发行、上市流通等相关制度,完善监管。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下降,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三、十四五经济发展几个重要特征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展望十四五经济发展,归纳提出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征。第二,改善住、行条件为主的生活质量提高,需要积累购买能力。要加快改革生态环境质量类指标的统计核算监测制度,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为促进绿色发展,十四五期间建议设立一系列约束性指标,(1)单位能源消费强度,下降15%。
国内看,随着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我国城镇化正在转入一个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注重人的发展,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注重规划布局科学合理的新阶段。由于这些跨世纪的重大历史工程将在长时间内发挥其效益,由于中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所包含的巨大的长期高成长红利,应该设计发行50年期以上的长期建设债以至永续债。
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将形成良性互动。这些都会推动房地产和汽车工业进入新的较快发展时期,对制造业为主的各个产业,将形成新的巨大推动。
提高中国在原创性基础科学的突破,将中国打造成全世界的科学中心,成为源源不断的科学原创思想的诞生地。建立更高标准的市场监管体系,强化宏观审慎管理。 |